《黄帝内经》

  《黄帝内经》简称《内经》,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。本书分为《素问》《灵枢》两部各81篇,共18卷162篇,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,东汉至隋唐仍有修订和补充,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《内经》非一人一时之作,而是集众多医学家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编纂而成,是对先秦至西汉医学成就的整理和总结。书中全面运用气一元论、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,深刻探讨当时哲学领域中天人关系、形神关系等重大命题,阐明中医学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养生的原则和方法;研究人体的结构、生理、病因、病机、疾病的诊断、与康复等问题,不但为构建中医理论奠定基础,也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继续发展的基石。《内经》建立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模式,以指导维护健康、养生防病等;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,构建了藏象学说,较详细地描述了脏腑的生理功能,将人体呼吸、循环、消化、排泄、生殖、精神等生理功能分属于五脏,建立以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;创立了经络学说,阐述对机体的网络调节作用,并以精、气、血、津液、神的作用维系和调节着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,从而奠定了藏象经络理论的基础;在疾病防治上提出“治未病”的观点,对病因、发病、病机及疾病诊断、治疗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,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《内经》构建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,是中医学形成的基础与发展源泉。